灌南县位于江苏东北部沿海地区,县域总面积1030平方公里,户籍人口82万,现辖11个镇、238个村居,是全国卫生城市、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。近年来,灌南始终坚持“工业立县、人才强县”,秉承“重视人才、尊重人才、关爱人才、成就人才”的服务理念,全力打造产业人才集聚“强磁场”、筑牢人才服务硬核“生态圈”。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勇争一流、创新跨越的发展活力,园区建设屡创辉煌,城乡面貌焕然一新,人民生活显著改善,综合实力大幅提升,就在不久前,我县成功入选中国2021县域发展潜力百强榜单第51位,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可以用“四个城”来阐释。
第一,灌南历史厚重,生态秀美,是宜居宜业之城。公元前90年自西汉汉武帝年间建置海西县,至今已有2100余年,有“海西故国”之称,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的祖居地,鲍照、洪昇、郑板桥等文人墨客曾在此驻足流连。这里四季分明,气候宜人,水域面积约占26%,生态湿地面积超过10%,因水而生灵韵,因绿而显秀美,是全国绿化模范县,一年中蓝天超过200天、PM2.5远低于江苏均值,在这里可以尽情深呼吸。灌南人民开放不排外、实在又热情、勇于争一流,累计引进国家顶尖人才43人,国家、省级各类人才计划资助对象144人,共有99名高层次人才来海创新创业,年均增速保持在20%以上。举办了多届“悦来英才”灌南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、海西企业家培养工程、海西菌菇人才技术交流研讨会等多场高端人才活动。全县社会形态安定和谐、社会心态理性包容、政治生态健康向上,爱才惜才、培才育才的氛围十分浓厚。
第二,灌南区位独特,机遇叠加,是活力迸发之城。灌南地处盐城、淮安、宿迁、连云港四市交界,兼具“公、铁、空、海、河”“五位一体”立体交通网络,连盐、连镇铁路及宁连、沿海高速穿越全境,连淮扬镇高铁站和综合客运枢纽毗邻主城区,高铁片区区位优势明显,发展潜力巨大,2.5小时可达上海,30分钟内可达花果山国际机场、淮安涟水机场,全面融入长三角“3小时通勤圈”;内河航运东临黄海,南连大运河,北接连云港港,具有通江达海、海河联运的独特优势,灌河港年通过能力超过3000万吨。“一带一路”、长江经济带、长三角一体化、沿海开发等国家级战略密集叠加,更享中国(江苏)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溢出效应和辐射带动之利,历史机遇前所未有。灌南,不仅是众多企业产业布局的“极佳落点”,也是各位同学大展理想抱负的“人生舞台”。
第三,灌南产业集聚,载体坚实,是发展无限之城。进入“十四五”,我们围绕“争当全市发展排头兵、跻身全国百强县”的目标定位,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“强富美高”新灌南。县内拥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、1个省级化工园区、1个临港产业园区、2个农业园区、7个县级工业集中区。2个省级园区牵头发展,经济开发区与临港产业区、太仓灌南工业园3个园区专业化、集聚化发展,7个县工业集中区特色发展、错位发展,形成了“2+3+7”的“两区多园”发展格局,全力打造电子信息、智能制造、化工新材料、原料药等一批百亿级产业,全力提升钢铁冶金、酿酒食品、板材家居、工厂化食用菌等规模优势突出、配套能力强的传统产业集群。选择灌南,不仅是选择职业发展的好基础、好平台,更是选择人生的大发展、快发展。
第四,灌南服务高效,保障有力,是就业创业之城。灌南县委、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,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,聚焦产业发展优化双创环境,完善体制机制落实人才政策,为人才来灌创新创业提供“满分”服务。先后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暂行办法》《灌南县重点产业人才集聚实施办法》等7部人才政策,今年酝酿出台“党建引领、惠才兴业”28条人才新政。对符合条件的来灌毕业生给予连续三年最高6000元/月生活补贴,60个月免租金人才公寓享受期,30万元购房补贴,非连云港籍的高校学子还给予2000元/年探亲交通补贴,为各类优秀毕业生提供子女入学、配偶就业、医疗健康等配套服务。近年来,灌南县先后与清华大学、南京大学、河北工业大学、天津大学等50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,获批省市级企业“三站三中心”80家、省级孵化器3家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。这些,都为各类人才来灌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。